澎湃新闻:中国银行原副行长:发展商业保理可减少中小企业借高利贷融资
发布日期:2017-09-06
澎湃新闻网2017年3月31日消息 中小企业融资难、大型企业高负债高杠杆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两难困境。个别中小企业不惜通过借“高利贷”融资,最后酿成惨剧。3月30日,中国银行原副行长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在“第五届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”上向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表示,发展商业保理这一创新型融资工具可降低中小企业融资“高利贷”行为。
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,要疏通传导机制,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,特别是支持“三农”和小微企业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,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,虽然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去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,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仍然还很突出。苗圩表示,下一步将会同人民银行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三年专项行动,引导大企业积极如实地确认对小微企业欠款的数额,便利小微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。
正如苗圩所言,很多中小企业被应收账款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,导致资金链紧张。因成立时间较短等问题,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融资也较为困难。
如何精准、低成本地将资金输送到中小企业,如何盘活企业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为企业提供现金流、降低企业的杠杆率,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?
3月29至3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“第五届(2017)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峰会暨第四届于家堡保理论坛”给出了解决方案,通过发展创新型融资工具——商业保理,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盘活企业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资产,同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和大企业高杠杆的问题,并可以推动建立完善的商务信用体系。
所谓商业保理,即企业将基于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,由保理商为其提供应收账款融资、应收账款管理及催收、信用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的贸易融资工具。商业保理的本质是通过应收账款融资。
论坛发布了《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》。据统计2016年中国商业保理业务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,融资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,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。《报告》指出,预计2017年底,全国商业保理业务量有望达到8000亿元,十三五末将达到万亿级规模。
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表示,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,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是7.03万亿元,到2016年底达到12.6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,同比增长9.6%。“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,造成企业负债率越来越高,财务风险越来越大,也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,破产导致,有的没办法就只好借高利贷,每年发生很多惨案大家也都看到了。” 温再兴说,“商业保理企业成为去杠杆、降成本,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重要手段。”
原中国银行副行长、现任ICC执行董事,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高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认为,保理业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,“从全球来看,保理业务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、国际组织的关注。目前,保理业务对支持实体经济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适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,中国政府也开始采取多项措施,不断地培育国内保理业务发展的土壤。2016年2月,央行、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在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、调结构、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,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,即保理业务。
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任、秘书长韩家平认为:“尽管商业保理行业成为近年来投资热点,商业保理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,各种创新和亮点频现,但绝大多数公司成立时间尚短,还没有正式开展业务,已开业的公司业务规模也较小,行业整体还处在起步阶段。”韩家平称,根据各地商业保理协会提供的数据,目前全国已开业的商业保理公司约占已注册企业的20%,其中90%仍处在起步阶段,只有10%的企业进入成长期。
张燕玲对此也有同感。她说,虽然中国目前已注册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在6000家左右,但目前开业的商业保理公司仅千余家左右,而其中业务开展不错的商业保理公司更是仅有200-300家,这意味着,仅有超过3%的商业保理公司获得市场的认可。
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认为,从商业保理近几年的行业发展来看,商业保理企业还面临一些问题。一是商业保理市场认知度不高,业务开展难;二是股东实力不强,银行信贷收紧,互联网金融整顿,上新三板受阻,资产证券化门槛较高,造成融资渠道不畅,资金成本高。三是征信资源不足,信用体系不完善,风控条件有限。四是信息交流不畅,阻碍企业间合作;其他还有人才短缺,政策、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,尤其是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。